当动机不再单纯时,玩家是否还愿意相信游戏评分?

发布时间:2020-04-07    信息来源:网络

死亡搁浅


如果说起2019年最具争议的游戏,《死亡搁浅》必然榜上有名。喜欢的人称赞其是一场"跨越空间链接孤独的科幻歌剧",而不喜欢的人则直言:这只是一个"步行模拟器"。


这种争论不仅在玩家群体中出现,媒体评论也产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FAMI通给了《死亡搁浅》满分的评价,称其为"超3A之作,独一无二。"而IGN则只给了6.8分,称游戏玩法难以支撑其重量。


长久以来,玩家一直把媒体的评分当做游戏优秀与否的量化表现,可当如今媒体自己都意见不一的时候,它还能成为衡量游戏价值的标尺么?


众口难调的玩家群体


所谓众口难调,媒体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玩家的喜好。游戏评测也同样和游戏产品一样,不管采用怎么样的角度都会面临着质疑。


因为玩家本身的G点因人而异,有的看重游戏的可玩性,有的聚焦于视听体验,有的更喜欢从叙事剧情角度理解游戏,还有些人只是看重游戏的社交属性。既然出发的角度都不同,九游会又怎么能指望玩家对于游戏的评价相同那?


一千个人心中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数量远远不止千人的玩家群体。


IGN评分


评分标准受测评者主观影响


你也许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游戏媒体确实很难制定一个标准去约束着游戏产品的对与错。IGN作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游戏媒体,其评测一直是行业的标杆,但即使是IGN,其评分规则也是由一位编辑撰写完成的,因为他们腾不出人手来让几个人评一款游戏,而且认为效果也远不如选一个专业、资深的人来的强。


"IGN的编辑们会声明自己想玩的游戏类型,所以九游会可以确保测评人们在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具体而言,是他们了解并懂行的游戏。请最合适的人来测评游戏对IGN而言至关重要。"


这种靠编辑自身的经验去判断的方式,很难保证其客观性以及正确性,正如给《刺客信条:大革命》打9分的PSXextreme网站的主编Ben Dutka,由于游戏发售后口碑持续走低,不得不承认自己打9分太不合理而删除文章。


说到底评测编辑也只是一个玩家,评测再怎么客观也只能代表他那一类玩家的想法。fami通那样由多个编辑共同打分的制度感觉更合理,但是只是有限。


风波下的公信危机


即使强如IGN,在其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失误。IGN曾为《生化2 重制版》打了8.8分,并评价说"本作浪费了利用好两个可操控角色的绝佳机会"。但结果却是评测员不知道有二周目解锁的设定,闹了笑话。


2018年8月,IGN的《死亡细胞》测评涉嫌抄袭油管播主Boomstick Gaming的视频,IGN被迫来了一拨删稿,道歉,开除测评员三连。媒体的生命依赖于其权威性,而当失去了这种权威性之后,不可避免的会被玩家怀疑专业度不够。


另外,虽然IGN官方多次声称,营销部门和编辑部门是完全分开的,但谁都不能断言IGN的评分不掺杂任何利益因素。实际上这几年IGN给平庸之作打高分的事例也不少,这让许多玩家不禁怀疑,是否存在花钱买分的情况。


最明显的一次,就是前段时间的宝可梦剑盾。阉割的宝可梦数量、后期逐渐敷衍的道馆挑战、儿戏一般的反派、同质化极其严重的极巨化系统等等,这些都是被系列粉丝们吐槽无数次的缺点。虽然大家都调侃说"只要宝可梦的玩法和IP还在,这个游戏就一直都会有人买账",而且事实也确实是大家都"真香"了,总体来说游戏还可以,但是它实在是对不起这个IP,它本应该做得更好。


这样一款极具争议的游戏,IGN居然给出了9.3分的高评分,并给出了以下评语:《宝可梦剑/盾》是系列中的最佳作品,在不失去任何魅力的情况下,减少了繁复的传统。


游戏评分


处境尴尬,评分是否还有必要?


任何一名评测编辑,都试图用客观公正的上帝视角去审视游戏。但遗憾的是,这个行业从来不会诞生上帝。


游戏评测对游戏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玩家需要一个相对权威的机构来对游戏产品进行评估。玩家可以在各家媒体中看到某款游戏的优劣,窥视着游戏公司的潮起潮落。而一篇有价值的评测,更能引起游戏公司对玩家需求的进一步交流,这对游戏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媒体真的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个玩家都有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甚至到提前试玩的机会去形成自己对于游戏的认知,而评测也不过是淹没在信息爆炸洪流中的一朵水花。


对于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的玩家而言,分数参考意义不大。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分数是游戏质量的量化,最为直观的一种判断标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时间与能力从实机演示中看出游戏质量的,尤其是大量的不那么核心的玩家。尽管笔者也认为分数制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不可否认,它依旧有自己的价值。

官方QQ

加盟咨询:QQ 2355751002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电话联系
在线客服